帶狀皰疹后神經痛作為神經病理性疼痛的一種,具有神經病理性疼痛發(fā)生機制的共性,通過對大數(shù)據(jù)進行分析,總結了神經病理性疼痛病人中的三種表型,由此將診療思路推廣到依照病理學機制進行治療的模式。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發(fā)病機制主要與外周敏化和中樞敏化相關。

往期文章淺談帶狀皰疹后神經痛(PHN)的發(fā)病機制中提到了PHN的發(fā)病機制包括外周敏化和中樞敏化,且二者互相影響。研究表明:帶狀皰疹引發(fā)外周神經元炎癥,炎癥介質的釋放,激活鈉通道神經興奮性增加。外周痛覺感受器激活閾值降低導致外周敏化,而中樞敏化則很大程度是在外周敏化的基礎上而形成的2。
外周敏化要早于中樞敏化,持續(xù)外周刺激引起中樞敏化
因此,盡早治療PHN可預防中樞敏化,避免出現(xiàn)頑固性的疼痛。中樞敏化是一個持續(xù)性進展惡化的過程,神經病理學疼痛持續(xù)時間越長,病理改變越頑固,后續(xù)治療越棘手。盡早啟動多靶點鎮(zhèn)痛方案可全面阻擊痛覺敏化,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聯(lián)合方案。
當神經受到損傷或炎癥影響后,局部感覺神經如無髓鞘的C 纖維和有髓鞘的 Aδ 纖維的傷害感受器敏感性增加,異常放電使得傳遞至背根神經節(jié)的信號改變,進一步造成背根神經節(jié)異常放電及一系列基因表達的改變,從而影響中樞的膠質細胞激活、炎癥介質釋放、皮質重塑、下行抑制和易化失衡。從細胞和分子角度來說,疼痛信號的產生、傳導和傳遞是細胞膜異常放電、興奮的基礎。
目前指南上6所推薦的藥物治療均未能完全緩解帶狀皰疹病人疼痛癥狀,同時伴有頭暈、惡心、嘔吐等不良反應顯著,而電壓門控離子通道在帶狀皰疹神經痛的發(fā)病機制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,國內外研究者對電壓門控離子通道調節(jié)劑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離子亞通道的特異性結合及給藥途徑、給藥模式的創(chuàng)新。下面來簡單介紹下離子通道藥物在帶狀皰疹神經痛中的臨床應用1。
一、鈉離子通道調節(jié)劑11.利多卡因
利多卡因阻滯鈉離子通道,降低由初級傳入神經疼痛感受器產生的異常沖動,抑制外周敏化并預防中樞敏化。
(1)5%利多卡因貼膏:5%利多卡因貼劑仍被認為是老年人群的一線療法,但只能用于完整皮膚,以防全身血藥濃度過高,一般每日推薦 1~3 貼,每貼持續(xù) 12 小時后需停用 12小時。
(2)利多卡因噴霧劑
(3)利多卡因靜脈注射:推薦劑量為每次 2 mg/kg,每日 1~2 次,稀釋至 150 ml 生理鹽水于 20~30 分鐘內靜注完畢。
2、丁哌卡因噴霧:丁哌卡因局部噴霧劑與丁哌卡因注射液同等有效;
3、羅哌卡因硬膜外注射:羅哌卡因為長效局部麻醉劑,較丁哌卡因安全性高;
4、三環(huán)類抗抑郁藥物 (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, TCAs):
(1)阿米替林 (amitriptyline, AT)
(2)地昔帕明,地昔帕明可引起異常興奮,失眠病人不適合使用。
(3)去甲阿米替林 (NT)
5. 特異性阻斷 Nav 1.7 亞通道的鈉離子抑制劑軟膏制品 (TV45070)
二、鈣離子通道調節(jié)劑11.加巴噴丁和普瑞巴林:目前普遍推薦抗驚厥藥作為PHN 的一線用藥。
2. 米羅巴林:米羅巴林的安全性指標高于加巴噴丁和普瑞巴林。
3. Z944:Z944 是一種新型的狀態(tài)依賴性的選擇性 T 型鈣通道阻滯劑,目前 Z944 正在進行臨床 II 期實驗。
三、鉀離子通道調節(jié)劑1電壓門控鉀 (Kv) 通道,在建立靜息膜電位和抑制神經元過度興奮過程中至關重要,其結構和功能狀態(tài)與疼痛密切相關。
綜上所述,電壓門控離子通道調節(jié)已在治療疼痛領域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然而,當前的臨床所用藥物通常缺乏特異性,不良反應較大。未來研究的重點將著重于提供更安全,更有效的治療方法。將包括對亞型離子通道的結構進一步認知,以提高離子通道亞型的特異性篩選、加強鎮(zhèn)痛效果、減輕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和心血管系統(tǒng)等的不良反應。